說文:“玨,二玉相合為一玨。玨或从。凡玨之屬皆从玨。”
【釋形】
金文 (鄂侯方鼎)字,金文編收入“嗀”字條(0152號),云:“嗀,通瑴。”嗀,說文:“歐貌。从口,聲。春秋傳曰:‘君將嗀之’。許角切(hù)。”
金文 字,與說文玨字之或體“瑴”形相似,與小篆相比較,從鄂侯鼎字來看,只是小篆左上部从(之)而金文位于左下部作“(或)”,表示玉塊(或玉串),說文之小篆或體隸變作“士(疑源于玉,應作土)”乃位於左上部,由于金文左上部从王(玉),左下部乃為“”玉塊狀。隸變左下部為“王”乃為“玉”,左上部“(玉串)”易作“(之)”,卽作“瑴”。當是玨,卽瑴的本字。說文之或體“瑴”字,實為从王(玉),聲。
鼎銘字左上部从玉,左下部从,右部从“殳”會意,卽以殳器具於硐坑、洞穴內掘挖玉石,故从“”表示,是以形表意。亦簋字左上部與下部均从“玉”串形。亦可證“”表示玉塊。
【釋義】
玉品的量詞。鄂侯馭方鼎:“王寴(親)易(賜)(馭)方玉五(瑴、玨)、馬四匹、矢五束。”亦簋:“王蔑氒(厥)老亦曆,易(賜)玉十又二瑴(玨)、貝廿朋。”左傳·僖公三十年:“納玉于王與晉侯,皆十瑴,王許之。”杜註:“雙玉曰瑴。”
【字例】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438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