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轡,馬轡也。从絲,从軎,與連同意。詩曰:‘六轡如絲’。”
【釋形】
轡,甲骨文 ,徐中舒說:“象兼數束絲而總之之形,其所總之結作 ,其下所連接之束絲或簡化作 ,故與 ()形近。”,甲、金文有說“象紡專形”,有說牛鼻之桊的本字。依金文之獨體字看,“紡專”當是。疑為類化形符,兩物形相近,意相因者,可轉之而為之。猶類于“口”字,金文作構件有表意人或動物之口,有表意與言、音同,還有表示盛器猶如皿,隸變則皆作“口”形。金文與甲文亦同,从,从三“糸”會意。:此指穿牛鼻中的桊,三“糸”表示繩索。會意為駕馭馬車的韁繩。戰國金文(長陵盉),中間構件上部保存了“”的原形,之下則以一橫畫代替了“(糸)”,形演化成似“車”,與小篆从“”上邊同(大概緣于馬駕轅之車)且之下隸作“口”,“口”本源“”之金文下部作“”形(師道簋)。璽文作,與長陵盉字形同。
【釋義】
駕馭車馬用的韁繩。公貿鼎:“(布)馬轡乘。”九年衛鼎:“矩取(省)車,……帛轡乘,金麃()()。”此“乘”作為數詞,不僅計馬,亦計轡之數詞。詩經·秦風·駟:“駟驖孔阜,六∽在手。”高亨註:“轡,馬韁繩,周代的車,獨轅在中,內兩馬稱服,外兩馬稱驂。服馬各一轡,驂馬各兩轡,以便左右牽引,所以有六轡。”
【字例】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438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