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陟” 是由低处向高处登进。《说文》: “陟,登也” 。甲骨文和金文分别写作 “
、
、
、
、
” , 均像两脚 “
”前后向 “
” (阜,有阶的山坡)登上的形状。 另外, 甲骨文也写作 “
” , 用突出一足的人形与阜组合, 表明陟是指人的登进。 金文也写作 “
” , 将 “阜”改为 “厂”(读hǎn,山崖) ,两足之间加一 “田” 字,会意两足由田间走向山崖,仍是登义。“说文古文” 省去 “厂” 而加 “人” ,并在两足间加 “日” ,一般学者认为是传写失形,笔者认为是用日的升起会意人的两足高升。小篆写作“
”, 字形略异, 结构相同。 隶书( 《孔宙碑》 )写作 “
” 。


图为 “象形字书画” 造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