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ú清纽、侯部;初纽、虞韵、测隅切。
《甲文编》21页《汉语字形表》25页《战文编》35页《说文》25页《篆隶表》54页
会意字。甲骨文作“”,从又﹑从艸,会以手拔艸之意。本义就是拔草,引申之亦可指割草。《说文》:“芻,刈草也。”《左传·昭公六年》:“禁刍牧采樵,不入田,不樵树,不采艺。”引申之亦可指牲口吃的草。《玉篇·艸部》:“刍,茭草。”又可指割草之人﹑草野之人。《诗·大雅·板》:“先民有言,询于刍荛。”毛传:“刍荛,薪采者。”又可指吃草的牲口。《淮南子·时则》:“乃命宰祝行牺牲,案刍豢。”高诱注:“草养曰刍,谷养曰豢。”“刍”字金文作“”,同甲骨文之“刍”字相比,变化不大。战国文字中“刍”所从之“又”旁讹变为“”形,“艸”旁或讹变为“”﹑“”。小篆则进一步将“又”旁又讹变为“”。今天简化字作“刍”。(白于蓝)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13864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