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ziyuan/pu/20133525yqwp.png)
《甲文编》61页《金文编》40页《战文编》67页《说文》32页《睡甲》14页《银雀山》41页
形声字。《说文》:“召,𧦝也。从口,刀声。”本义就是召呼﹑召唤。《诗·齐风·东方未明》:“颠之倒之,自公召之。”(因为公家召唤紧急,连衣服都穿颠倒了)克钟:“王呼士曶召克。”由召唤义引申出召请﹑号召﹑招致等义。以上诸义读为zhào。甲骨文﹑金文中有一字作𥃝,文献中召公奭之“召”西周金文即作此形。学界一般都把𥃝与召看作一字异体,其实这两个字意义上没有关联,字形上也没有衍生关系,本来就是不同的两个字。西周金文中二字偶尔混用,当是音同通假。甲骨文中,𥃝多作地名,商王经常“𨒜”于此地;召多作方国名(“召方”)。甲文中有
,亦作
,大多作为乐器名称,𥃝是
的繁体。战国以后,召逐渐取代𥃝。召公之召旧读为shào,本是召公奭的采邑,文献中或作“邵”,地名字加邑旁,后以地为氏。(陈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