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ū晓纽、鱼部;晓纽、模韵、荒乌切。
《金文编》333页《甲金篆》315页《战文编》313页《说文》103页《甲金篆》316页《银雀山》178页
形声字。初从虍,兮声。“虖”字在西周初期已经行用。西周中期之前,字内之“兮”多作“”,两个短竖下接“(丂)”横线,个别字形把“虍”形内中竖向下延长,与“兮”形内中竖对接。西周中期后,“兮”形的两个短竖与下部“”形横画脱离上移,多成“”形,而“丁”之中竖又向上穿透,中分“”形。春秋字形有一变例,“兮”的“”形短画下移,分置于“”形横笔两端,左下增“口”,这发展成后来的“嘑”字。战国“虖”字变化多姿,以晋系和楚系为最。中山国器铭把“兮”的两个短画写成涡曲线,是艺术表现。郭店竹简字把“兮”写成“﹑”形,前者是春秋把“兮”写作“”(见字形6)形的小变,后者是变横画为圆点并增了“”形饰笔。秦系战国文字和小篆虽然“虍”形简繁有别,但下部都已由“兮”变“乎”,只是笔势有异,故《说文》解为“𠂞(乎)声”。汉隶从秦系演变。《说文》:“虖,哮虖也。”本义是虎叫。多用于写语气助词,相当于“乎”;或写感叹词“乌虖(乎)”。西周鼎:“乌虖!朕文考甲公﹑文母日庚,弋(式)休则尚。”(啊!我有美德的先父甲公﹑有美德的先母日庚,以美好高尚为楷模)(金国泰)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13864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