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字形表》213页《古币》142页《说文》115页《篆隶表》363页
形声字。从木,辛声。“𣓀”为古“榛”字。《说文》:“𣓀,果实如小栗。《春秋传》曰:‘女挚不过𣓀栗。’”今本《左传·庄公二十四年》作“女贽不过榛栗枣脩”。《礼记·曲礼下》:“妇人之挚,椇榛脯脩枣栗。”陆德明释文:“榛,古本又作𣓀,音壮巾反,云似梓,实如小栗也。”《龙龛手鉴·木部》:“𣓀,或作榛﹑正,音臻。榛子,小栗也。”在考古资料中,“𣓀”多用于假借义:1.借为“辛”。㒼簋:“唯六月既生霸𣓀(辛)巳。”2.借为“莘”(古国名)。中伯壶:“中白(伯)乍(作)𣓀(莘)姬䜌人朕(媵)壶。”(字形1)3.借为“新”。八年新城戈:“八年𣓀(新)城大命(令)韩定。”(《战国策·秦策一》:“秦攻新城。”新城:韩地名,在今河南洛阳市南)4.借为“親”。上方镜:“长葆二亲(親)矣。”(字形6)后另造从木﹑秦声的“榛”字来表示本义(参见本部“榛”字),“𣓀”字遂废;“亲(𣓀)”则保留在偏旁中(如“新”﹑“親”二字均从“亲”得声)。楷书阶段偶见以“亲”为“親”者,《改并四声篇海·立部》引《俗字背篇》:“亲,与親义同。”新中国成立后,“亲”被确定为“親”的简化字。(冀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