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130页《篆隶表》415页《银雀山》230页
形声字。始见于汉代。从貝,代声(字形3弋旁加饰笔,形近于戈)。本义指借出。《广雅·释诂二》:“貸,借也。”《左传·昭公三年》:“以家量貸而以公量收之。”汉王符《潜夫论·忠贵》:“宁积粟腐仓而不忍貸人一斗。”引申指施与,给予。《说文》:“貸,施也。”段玉裁注:“谓我施人曰貸也。”《广雅·释诂三》:“貸,予也。”《左传·文公十六年》:“宋公子鲍礼于国人,宋饥,竭其粟而貸之。”明金声《程阿白书序》:“人来求书者,计钱与字,一字不多貸。”又引申指宽恕。三国蜀诸葛亮《为后帝伐魏诏》:“广宣恩威,貸其元帅,吊其残民。”《新唐书·张柬之传》:“(柬之)至州,持下以法,虽亲旧无所纵貸。”又引申指推卸。成语有“责无旁貸”。又指借入(参见下“貣”字条)。宋陆游《秋晓》:“貸米未回愁灶冷,读书有课待窗明。”新中国成立后,“貝”简化为“贝”,“貸”类推简化为“贷”。(冀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