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山》75页《战文编》322页《金文编》37页“葢”字偏旁《说文》105页《睡甲》73页《汉印徵》卷5,9页《甲金篆》324页
形声字。初始从皿,去声。今见最早的“𥁋(盍)”字真迹在战国前期,至《说文》小篆,声符“去”下体的“”形与义符“皿”上体的“”形叠合,这是一种简化方式,但《说文》却因此误解其字结构为“从血﹑大”。小篆的省简形式在后世楷书中写作“𥁋”,与未省形式演变出的楷书“盍”为异体。1955年《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确定“盍”字为正体,淘汰“𥁋”字。本义是器盖儿。是“葢(蓋﹑盖)”的古字。战国楚王酓𫹯鼎盖:“𪧧(室)铸𫓱鼎之盍(盖)。”引申为盖合﹑覆盖,再引申为聚合。但以上意义在文献上多用“蓋”字,而“𥁋(盍)”字在文献上主要用于假借义:有时写疑问副词,表示反诘;有时相当于“何不”二词的合音词。(金国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