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源》卷3(转引自《古文字诂林》卷4,148页)《说文》77页
会意兼形声字。西周金文作从廿(niàn)﹑从巾,廿亦声。表意偏旁“巾”是象形字,《说文》言其“从,丨象系”,像巾从中对折状,表示芇的本义与中分﹑对折有关。形旁兼声旁廿,《说文》言其为“二十并”,亦两相对等,表示芇的本义与对等有关且表音,芇与廿为明日邻纽。始见于西周。《说文》将此字收入𦫳部而对其结构云“阙”,未作分析。清代朱骏声就曾指出“此字不从羊角之𦫳,疑从廿”,他的这些意见为乖伯归夆簋证实。楷书通常有三种写法:作,见《玉篇·𦫳部》;作芇,见《四声篇海》;作,见《汉语大字典·艸部》。按照现代汉字的要求,芇应当书作芇。鉴于芇不在现代通用字范围之内,所以《汉语大字典》仍然作芇(《玉篇》的写法与《说文》最为接近)。本义是相对﹑相当。乖伯簋:“有芇于大命。”俗语指双方皆有损。《广韵·仙韵》:“芇,今人赌物相折谓之芇。”围棋中指胜负难分,持平。明杨慎《升庵外集》卷十八引《通玄集》:“围棋两无胜败曰芇”。或说《玉篇·贝部》“𬥺”字是芇的异体。清桂馥《说文义证》:“《玉篇》:‘𬥺,物相当。’馥谓𬥺即芇之别体。”(张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