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ù群纽、鱼部;群纽、语韵、其吕切。
《金文编》312页《金文编》356页“𩰤”字异体“”偏旁《战文编》302页《类编》364页《说文》100页《睡甲》69页《马王堆》191页《汉印徵》卷5,4页
初文是合体象形字。《说文》:“巨,规巨(矩)也。从工,象手持之。”西周早期像一人分腿站立,一手握着工形器具。工形器具是矩,画直角用的曲尺(参见“工”字条)。“巨”的早期合体象形字在西周已开始渐变,先是在像人的“大”形顶部添一饰横而成“夫”形,之后,“夫”形与像矩的“工”形分离,而人的手指形却脱离臂端,附着到“工”形竖笔的旁侧,呈半弧形。西周中期,已经有了截去“夫”形而只保留原字主要特征的简化形式“”。东周及秦汉以下都继承了这一简化形式。在汉代玺印及碑铭中已经有把“巨”字中的“工”形写作“匚”的,但长期未被列入正体。近代楷书维持“工”形框架(3笔),现代规范字形以从“匚”(2笔)为标准。另外,东周以后,已经讹变却没有简化的形式几乎都把“夫”(或“大”)形放到左侧,“”形移到右侧,表示手指的“”形彻底与人臂远离。以后,“夫”形又讹作“矢”形,这就演变出了“矩”字。并由此产生了一个加“木”旁表义的异体字“榘”(参见“榘”字条)。战国年间,“巨”字还出现过“”或“”的形式,“”或“”形是“”形的变化。“巨”和“工”可能有语源关系。“巨”本义是矩,这在文献中偶见遗迹。《管子·宙合》:“成功之术,必有巨获。”清王念孙《读书杂志》:“巨获读为榘(矩)矱(yuè)。”“矩矱”同义复合,义为尺度,法度。“巨”的本义几乎都保留在它的异体字“榘”和“矩”上(参见“榘”“矩”字条),而“巨”本身几乎都写假借义,主要表示大及由大引申出的极﹑最等义。《墨子·非乐》:“三者,民之巨患也。”“巨患”即大忧患。“巨”字也通假作“距”或“讵”(相当于“岂”)。(金国泰)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13864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