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文编》195页《金文编》691页《说文》64页《篆隶表》195页
构形不明。《说文》:“燮,和也。从言,从又﹑炎。籀文𤎬从𢆉,读若溼。”甲骨文的“燮”从三火﹑从又是确切无疑的,“▽”或云是火炬形,或云是“言”字,皆无确证。这一形体后来讹变为金文所从的“”﹑《说文》籀文的“𢆉”和《说文》小篆的“言”。《说文》卷十另有“𤏻”字,当是来源相同的一个异体。“𤎬”﹑“𤏻”﹑“燮”是一字,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因为构形不明,本义也就无从谈起。《说文》把“燮”和“𤏻”分置在卷三的“又”部和卷十的“炎”部,分别释其本义为“和”与“大熟”,恐怕都是靠不住的。若说“燮(𤏻)”的常用义是“和”却是可信的。《书·洪范》中的“燮友柔克”以及古书上常说的“燮理阴阳”,旧注都释为“和”。(李守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