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汉字:

 

汉字
字源

shòu书纽、幽部;书纽、宥韵、舒救切。

《甲文编》544页《类编》201页《金文编》959页《楚系简帛》1053页《说文》308页《篆隶表》1048页

会意字。从嘼,从犬。“獸”字最早见于甲骨文,作“”或“”,从單从犬,“單”是一种狩猎工具的象形,二者相合表示用工具和猎犬协助来捕获野兽。在西周金文中出现一种在“單”下加“口”的异体,作“”。此后,两种构形并存,直至楷书时才淘汰了不加“口”的写法。本义为狩猎。《说文》:“獸,守备者。”徐灏注笺:“獸之言狩也,田猎所获,故其字从犬,谓猎犬也。”《诗·小雅·车攻》:“建旐设旄,搏獸于敖。”郑玄笺:“獸,田猎搏獸也。”由“狩猎”引申为狩猎的对象,即“野兽”,一般指四足哺乳动物,《书·益稷》中的“百獸率舞”以及《周礼·夏官·服不氏》“掌养猛獸而教扰之”中的“獸”均指虎豹类野兽。再引申为“兽形的”,如《周礼·考工记·梓人》:“张獸侯,则王以息燕。”郑玄注:“獸侯,画獸之侯也。”狩猎野兽一是为食用,二是要驯养,所以“獸”又由“野兽”引申出“腊”(即干肉)和“牲畜”两种意思。《仪礼·特牲馈食礼》:“实獸于其上,东首。”郑玄注:“獸,腊也。”《周礼·天官·獸医》:“獸医掌疗獸病,疗獸伤。”“嘼”字出现以后,承担了“獸”的引申义“牲畜”,而“狩”字产生后又分担了“狩猎”的义项,“獸”就仅表示引申义“野兽”了。汉字简化以后,“野兽”义由“兽”字承担,“獸”作为繁体字被停止使用。(王颖)

随便看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13864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17:5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