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文编》219页《说文》73页《汉印徵》卷4,2页《篆隶表》229页
会意兼形声字。从目,从少,少亦声。表意偏旁目为眼目之象,表示眇的本义与眼目有关。意旁兼音旁少为从小﹑从区别符号﹑小亦声的特殊形声字,表示眇的本义与小有关且表音,眇与少并宵部。战国文字中出现了不少以少为声的形声字,如晋玺“訬”,包山简“雀”﹑“”,信阳简“钞”,天星观简“”,郢大府量“𥬃”等。它们很可能是由特定形旁与声旁少整合而成,或者以声首少兼任某字,后为造分化字。眇字也应是这样出现的。战国眇字与《说文》结构完全一致,隶变时声旁少或作小,属于形音义俱近偏旁的更替。楷书作眇,是小篆的笔势变化。本义是小目。《说文》:“眇,一目小也。”原指一只眼睛瞎,后也指双目失明。《易·履》:“眇能视,不足以有明也。”又指眯着眼睛看。《汉书·叙传上》:“离娄眇目于豪分。”颜师古注:“眇,细视也。”引申指细小﹑遥远。《庄子·德充符》:“眇乎小哉。”此义后写作“渺”。以上读miào。通“妙”,精妙。《汉书·扬雄传》:“声之眇者不可同于众人之耳。”马王堆帛书《老子》甲本:“以观其眇”,“是胃(谓)眇要。”《老子》乙本:“众眇之门。”(张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