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144页《汉印徵》卷7,9页《篆隶表》475页
形声字。《说文》:“稺,幼禾也。从禾,屖声。”汉代文字中“屖”与“隹”字形相近,故“稺”常讹为“稚”。“屖”为心纽﹑脂部字,“隹”为章纽﹑微部字,并与“稺”声音相近,故可用为声旁。“稺”的本义是“幼禾”。《诗·小雅·大田》:“彼有不获稺,此有不敛穧;彼有遗秉,此有滞穂。”后引申为“幼稚”﹑“幼小”之义。《穀梁传·僖公十年》:“有二子:长曰奚齐,稚曰卓子。”“稺”也有“晚禾”之义。《诗·鲁颂·閟宫》:“黍稷重穋,稙稺菽麦。”毛传:“先种曰稙,后种曰稺。”也通假为“挤”。“稺”也写作“穉”。今简化为“稚”。(王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