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ǒ心纽、铎部;心纽、铎韵、苏各切。
《甲文编》275页《甲文编》103页《战文编》388页《睡甲》91页《说文》127页《银雀山》221页《篆隶表》403页
商代文字作(字形1)﹑(字形2)﹑(《甲文编》202页,“”字所从),像丝(麻等)搓成的绳索;或作﹑﹑(同前201页,“”字所从),像绳索一端有为防松散而扎系的细绳;字形3从“廾”作,画出了搓绳的双手。后分化为“索”﹑“素”二字(索:心纽﹑铎部,素:心纽﹑鱼部;鱼﹑铎阴入对转。“索”﹑“素”二字及偏旁均有相通的例子)。“索”,西周文字作(《金文编》872页,师𩛥鼎“”字所从)﹑(同前,㝬簋“”字所从);春秋文字作(同前,秦公镈“”字所从);战国文字作(字形4。“”讹为“”)。“素”,西周文字作(同前,师克𪾔“𬗪”字所从。按:与“”字表示的是同一词),或从“廾”作(同前,师克𪾔)﹑(同前,辅师𠭰簋);春秋文字作(同前,齐镈“𬗪”字所从);战国文字作(《郭店》97页)﹑(同前。原文用为“索”)。“索”﹑“素”二字最大的差别在于:“索”头部分叉向上,“素”头部分叉则有下垂的折笔。在秦代文字中,隶书“索”字作(字形5),承袭了春秋文字的写法;《说文》小篆作(字形6),从(即春秋文字中“”形之讹变。参见下“南”字条)。本义是大绳子,后泛指各种绳索。《小尔雅·广器》:“大者谓之索,小者谓之绳。”《书·五子之歌》:“若朽索之驭六马。”汉司马迁《报任安书》:“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唐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千寻铁索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引申指绞,搓(绳索)。《玉篇·索部》:“索,纠绳曰索。”《诗·豳风·七月》:“昼尔于茅,宵尔索绹。”朱熹集传:“索,绞也。”《淮南子·氾论》:“緂麻索缕。”假借为“𡩡”(《说文·宀部》:“𡩡,入家搜也。”段玉裁注:“搜,求也。《颜氏家训》曰:‘《通俗文》云:入室求曰搜。’按:当作‘入室求曰𡩡’,今俗语云搜𡩡是也。𡩡,经典多假索为之。”),搜索。《孙子·行军》:“军旁有险阻﹑潢井﹑葭苇﹑林木﹑蘙荟者,必谨覆索之,此伏奸之所也。”《史记·留侯世家》:“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引申指求索。《广雅·释诂三》:“𡩡,求也。”《小尔雅·广言》:“索,求也。”《易·系辞上》:“探赜索隐,钩深致远。”孔颖达疏:“索,谓求索。”《后汉书·杜林传》:“吹毛索疵。”又引申指索取。《方言》卷六:“𡩡,取也。自关而西曰𡩡。”《小尔雅·广诂》:“索,取也。”《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秦索六城于王,而王以六城赂齐。”又指孤独。《广雅·释诂三》:“𡩡,独也。”王念孙疏证:“索与𡩡同。”《礼记·檀弓上》:“吾离群而索居,亦已久矣。”又借为“素”,尽,空。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豫部》:“索,叚借为素。”《广雅·释诂三》:“素,空也。”《小尔雅·广言》:“索,空也。”《书·牧誓》:“牝鸡之晨,惟家之索。”孔传:“索,尽也。”(冀小军))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13864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