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耳 |
字源 | “耳”的字头图解国家通用规范一级字(第 369)字形图解图片 耳 造字法:象形 解字参考: 又 声 取 娶 最 “耳”的拼音和发音口型的发音要领:注,“耳”字无声母。 ěr 的发音要领:发音时,舌位居中发e的音,然后舌尖向硬腭卷起,两个字母同时发音。 “耳”的字形演变![]() “耳”的字源解说“耳”是“取”的本字。耳,甲骨文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耳,主聽也。象形。凡耳之屬皆从耳。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耳,负责听音的器官。字形像耳廓形状。所有与耳相关的字,都采用“耳”作边旁。 “耳”的字义引申![]() “耳”的词汇分类①本义,动词:割下死敌的耳朵,以示战功。 本义由“取”代替 ②名词:头部两侧蘑菇状的听觉器官的外廓。 耳背 耳聪 耳尖 耳顺 耳垂 耳环 耳坠 耳朵 耳根 耳鼓 耳孔 耳轮 耳膜 耳塞 耳福 耳力 耳机 耳鸣 耳热 耳目 耳边风 耳鬓厮磨 耳濡目染 耳听八方 / 肥头大耳 耳,主听也。——《说文》 坎为耳。——《易 • 说卦》 ③名词:形状象蘑菇状的听觉器官的东西。 耳房 耳门 / 壶耳 箕耳 提耳 木耳 银耳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父无消息。—— 唐• 杜甫《秋雨叹三首》 ④助词:表示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也。 只见于古文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 • 阳货》 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而忘家,公耳忘私。—— 汉• 贾谊《治安策》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三十里耳。——《史记》 巽而耳聪目明。——《周易》 耳目之明,如是其狭也。——《荀子 • 君道》 耳者,心之候。——《春秋 • 元命苞》 耳目者,心思之助也。——《鬼谷子 • 权篇》 耳者,肾之候。——《白虎通 • 情性》 使者以从事为耳目。——《后汉书 • 朱浮传》 耳闻不如目见,吾曹目见何可共辨。——《魏书 • 崔浩传》 低头共耳语。——《玉台新咏 •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宋 • 苏轼《石钟山记》 忠言逆耳利于行。——明 • 刘基《苦斋记》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史记》 技止此耳。——唐 • 柳宗元《三戒》 田横,齐之壮士耳。——《资治通鉴》 止增笑耳——《聊斋志异 • 狼三则》
|
随便看 |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7747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