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吏 |
字源 | “吏”的字头图解国家通用规范一级字(第 381)字形图解图片 吏 造字法:会义 解字参考: 又 中 旗 史 事 “吏”的拼音和发音口型l 的发音要领:发音时,嘴唇稍开,舌尖抵住上牙床,声带颤动,气流从舌尖两边流出。 ì 的发音要领:发音时,嘴微张成扁平状,舌尖抵住下齿龈,舌面抬高,靠近上硬腭,声带颤动。 “吏”的字形演变“吏”的字源解说“吏”、“事”与“史”同源。史,甲骨文(中,两军对峙的非军事地带)(又,执、持),表示手持旌节,出使发生争端的国界和谈。是“中”的繁体甲骨文的简写。古远时代以族旗国旗为跨界出行的护照,“中”的本义即两国使者各执国旗争端的国界会谈调停,折中求和。有的甲骨文将旗帜状的简化成“干”状,将简化成,导致字形晦涩。简体甲骨文则将进一步简化成“中”。繁体金文承续繁体甲骨文字形。简体金文、篆文承续简体甲骨文字形。有的篆文将混合结构的金文字形写成上下结构的“吏”。造字本义:动词,手持旌节,代表国家,出使和谈,记录划定的国界,完成传之后世的和平文件。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又”写成“乂”。古代称博学的文职官员为“史”,称行政管理官员为“吏”。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吏,治人者也。从一,从史,史亦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吏,管治百姓的人。字形采用“一、史”会义,“史”同时也是声旁。 “吏”的字义引申“吏”的词汇分类①本义,动词:战时出使和谈,记录确切国界,完成和平文件。 本义后由“使”代替 ②名词:身负国家重大命令的外交特派员。 该义项后由“使”代替 ③名词:记录帝王言行和国家重大事件的官员。 该义项后由“史”代替 ④名词:古代地方听差的基层官员的总称。 吏部 吏才 吏胥 吏员 吏卒 / 官吏 胥吏 狱吏 小吏 吏,治人者也。——《说文 • 一部》 天吏逸德,烈于猛火。——《书 • 胤征》 夫吏者,理也。——《汉书 • 王莽传下》 (西门豹)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史记 • 滑稽列传》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唐 • 杜甫《石壕吏》 我统十郎官,君领百吏胥。——唐 • 白居易《和除夜作》
|
随便看 |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7747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