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乃,曳詞之難也。象气之出難。凡乃之屬皆从乃。
,古文乃。
,籀文乃。”
【釋形】
乃,甲骨文
(合集21433),甲骨文字典:“象婦女乳房側面形,為奶(通作妳)之初文。乳、奶為一語之轉,說文有乳無奶。卜辭多用為虛詞,其本義遂隱。”郭沫若金文叢考:“當是人形,象人側立,胸部有乳房突出,是則乃蓋奶之初文矣,奶固俗字,然此等字非外來語,且當與民族而俱來。今知乃是奶之象形,則其字古矣。”奶,是乃之加旁字,小孩吃奶,面對所喂奶的是母親,因以用乃表示第二人稱,作代詞。
【釋義】
(一)人稱代詞,你,你們。
匜:“自今余敢夒(擾)乃尖(大小)事。”師
鼎:“用乃孔德,
屯(純)乃用心。”尚書·康誥:“朕心朕德,惟~知。”
(二)指示代詞,這樣,如此。大克鼎:“昔余既令女(汝)出內(納)朕令,今余隹(唯).JPG)
乃令。”莊子·德充符:“子無~稱。”
(三)副詞,表示時間的緊相銜接,就,于是。鄂侯鼎:“王休
(宴),乃射。”九年衛鼎:“付裘衛林
里,
(則)乃成夆(封)亖(四)夆(封)。”潘玉坤西周金文語序研究云:“這些句子中的‘乃’都是表示行為變化之間的關聯,前後兩項或時間上銜接,或情理上順承,‘乃’出現在表現後一動作行為的句子裏。可譯為‘於是’、‘就’。對這種用法的‘乃’的詞性,語法學界沒有一致的看法,或以為連詞,或以為副詞。筆者贊同處理為副詞。”
(四)連詞,猶“若”。令鼎:“王曰:令眔奮乃克至,余其舍女(汝)臣十家。”曶鼎:“求乃人,乃弗得,女(汝)匡罰大。”西周金文語序研究:“以上‘乃’皆訓若,假設連詞,用於假設複句前面的句子。經傳釋詞·卷六:‘乃,猶“若”也。書·盤庚曰:“女萬民乃不生生,暨予一人猷同心,先後丕降女罪疾!”言萬民若不生生也’。”一曰:令鼎之“乃”表示程度之副詞,可譯為“竟然”、“居然”。又曶鼎之“乃”,表示假設之連詞,銘中用二“乃”,郭沫若曰:“上‘乃’字為‘汝之’,下‘乃’之則用為‘如’。”
(五)連詞,可譯為“于是”。鄂侯鼎:“噩侯
方內(納)豊(醴)于王,乃
(祼)之。”管燮初譯為:噩侯
方納醴與王,于是宴飲款待他。
(六)助詞。師
簋:“敬乃
(夙)夜用事。”管燮初西周金文語法研究認為此“乃”,表示並列。譯為:恭恭敬敬而日夜奉公。潘玉坤說:“西周金文語法研究認為‘敬乃夙夜用事’中的‘乃’是並列連詞,屬‘連接形容詞以及形容詞與動詞結構’小類,……。按照筆者的理解,‘敬乃夙夜’的句法結構、語義內容與‘敬夙夜’完全相同,還是狀中結構,還是時刻保持恭謹虔敬之心的意思,唯一不同的,是多了一個無實義的音節助詞。”“禮記·雜記下:‘祝稱卜葬、虞,子孫曰哀,夫曰乃,兄弟曰某。’孔穎達正義:‘若夫卜葬其妻,則祝詞云:“乃某卜葬其妻某氏。”乃者,言之助也。’經傳釋詞:‘乃,發聲也。’易孟醇先秦語法論‘黏附於形容詞的音節助詞’時,曾很有見地地指出‘其、斯、彼、乃’四個指示代詞均可作黏附於形容詞的音節助詞,可是他除了禮記的‘夫曰乃’,並未能舉出一個典型的例子來-這是因為‘乃’的這種用法,傳世文獻裏很少。”(見西周金文語序研究)
(七)人名。乃孫鼎:“乃孫乍(作)且(祖)己宗寶黹□,匚賓。”
【字例】
.JPG)
大盂鼎
.JPG)
縣妃簋
.JPG)
彔伯
簋
.JPG)
令方彝
.JPG)
師虎簋
.JPG)
師虎簋
.JPG)
師酉簋
.JPG)
豆閉簋
.JPG)
毛公鼎
.JPG)
朐 簋
.JPG)
乃孫鼎
.JPG)
者
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