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字源辞典,字源查询,字源网">
說文:“,微也。从二幺。凡之屬皆从。” 【釋形】 ,甲骨文(英2260),金文亦从二幺。持“幺”為“糸”之說者,乃認為“”為“絲”之古文。張再興西周金文文字系統論釋“幺”云:“從甲骨文來看,兩者並無明確的區分。……金文‘幺’寫作,‘糸’寫作,在形體上已有所區別。”字从二“幺”,卽“”,作構件與“玆”同,說文:“玆,黑也。从二玄。春秋傳曰:‘何故使吾水玆’。”因為幺、玄,古文通用,故,亦與“玆”同。 :初本為“葫蘆”(還有一種瓢葫蘆)植物“果實”的象形字。“葫蘆”是草本植物,所結果實中間細,像大小兩個球連在一起,可以盛酒或供觀賞。還有一種“瓢葫蘆”,果實為單球形,且脖頸猶長,果實對半剖開,可做舀水的瓢;或于上部頸頭處截開,挖出內瓤成為空腹,可當小容器物。故有“幺(單球狀)”“(雙球狀)”之別。禮記·昏義:“共牢而食,合巹(jǐn緊)而酳,所以合體,同尊卑,以親之也。”孔穎達疏:“酳,演也。謂食畢飲酒,演安其氣。巹,謂半瓢,以一瓠分爲兩瓢,謂之巹。壻之與婦各執一片以酳,故云合巹而酳。”酳,食畢用酒潄口,又因其形美觀,古代仿其形製作“寶葫蘆”禮器。虢國墓出土卽有如此形的青銅“寶器”。知之,古人很注重利用這種植物生之果實。 因其是頸藤蔓長的草本植物,以其頸藤蔓長與表示絲線連綿的“絲”形意相近。又其二形:一為“葫蘆”之象形,一為絲束把子纏束打結,二形又相似,二者在形構上又區別甚微。故、絲作構件,混用不別。從“幺”看,因其“葫蘆”之形狀小,故義為“微小”,又因“幺”表示單個,从二“幺”卽“”,二“幺”,表示兩個幺物同形相似,所以表意為彼此,此所增意符“艸”表示草本植物之“生”(草木茂盛)義。由此“”成為“茲”(zī)的初文。其與“茲”之區別,則加“水”旁,卽“滋”字,表示“滋生”“滋蔓”皆源于“幺”“”,以其葫蘆植物生而孳乳之,參“釋義”可見之相關用義,亦可為之參證。另見“幽”字條之附圖。 【釋義】 1.zī廣韻子之切 (一)“茲”,代詞,此。卜辭:“壬寅卜,貞:不雨隹(茲)商有乍(作)禍。”(乙五二六五)彔伯簋蓋:“子子孫孫其帥帥井(型)受(茲)休。”叔父卣:“(茲)小彝妹(末)吹。”爾雅·釋詁:“茲,此也。”集韻:茲,“古作。” (二)人名。大子鼎:“□大(太)子乍(作)孟姬□[寶?]鼎。”“”字之前疑空缺一字,陳直讀金日扎案云:“本銘文‘太子’卽茲方國之太子,當為春秋末期之器。傳世有啚父作女盉,則為國之女。” 2.sī息茲切 (三)通“絲”。商尊:“帝司,(賞)庚姬貝卅朋,(絲)廿寽。”亦作絲,曶鼎:“用(誕)(贖)絲五夫,用百寽(鋝)。” 【字例】
商 尊
大保簋
方鼎
彔伯簋
毛公鼎
陳簋
曾姬無卹壺
者鐘
合 巹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438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