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屠,刳(kū)也。从尸,者聲。”
【釋形】
金文
字,从刀,者聲。吳昌碩釋屠字,卽詩之謂“出宿於屠”也。六書故·疑:“屠,刳剝畜牲也。”漢書·高帝本紀:“今屠沛。”顏師古註:“謂破取城邑誅殺其人如屠六畜。”是屠有肢解尸體之義,而剖解肢體,必以刀。屠,說文謂形聲字,其實聲符之“者”亦有意,者,本為漆樹溢滴漆汁之象形文,其增刀,表意爲在漆樹上取漆汁的象意字,以刀割裂樹皮是在取漆汁,故从之刀。亦為割裂、剝刮,義猶“屠”之“刳剝畜牲也”。故釋之“
”為“屠”,可從。抑或“屠”原本由“
”形訛而成,
,从刀,刀與人形相近,屠从“尸”,尸亦似“人”。推測其演化應當是
(刀)-
(人)-
(尸)。又將其本為左右結構,置換成上下結構,遂演化成“屠”形。例猶“刑”字,甲文本从“人”,金文訛為从“刀”。又“閒”字,見説文之古文形及金文無卹壺字,可爲之參證。
【釋義】
古地名。散氏盤:“奉(封)
(屠)
、
陵、剛(崗)
。”詩經·大雅·韓奕:“韓侯出祖,出宿于∽。”經典釋文:屠,“在今陝西省長安縣東南。”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謂:“今陜西郃陽縣東,河西故城南之荼谷渡。”
【字例】
.JPG)
散氏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