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慶,行賀人也。从心,从夂。吉禮以鹿皮為贄,故从鹿省。”
【釋形】
慶,甲骨文
、
,是個“麝”的象形字,構形特顯該獸的腹下“麝”(麝香包),初文並不从心。因麝囊之包與心形相近,竊疑混訛為从“心”。金文與甲文形近,所飾之小點,示為“麝香”囊物,則“麝包”之形又與“心”相似,故後易之从“心”。金文較甲文其下邊增从“虫”,因麝香之“囊包”有特殊气味散發,蚊蠅喜嗅,也是麝成熟所收之,故从虫。本从“虫”小篆訛作从“夂”之形。古代貴族間很講究交際禮節,禮記·表記:“無辭不相接也,無禮不相見也。”鄭玄註:“禮謂摯也。”這種“摯”亦作“贄”。古人凡交際往來,吉慶之禧,疑以此作禮物,便贈送其皮、其麝包,作為旣珍貴又香气濃郁的贄見禮。作為被接受禮品者,對所贈之珍貴、喜愛的禮品,當是非常歡喜的。故慶有喜慶、吉慶義,又有美義,有賜義。
【釋義】
(一)喜訊,宣告成功。六年琱生簋:“余告慶!余
(以)邑
(訊)有
(司)。”李學勤先生云:“左傳·成公二年、哀公元年都有‘告慶’一語,雖係指戰事而言,可以看出其意義是宣告成功。”國語·周語中:“晉旣克楚于鄢,使郤至告∽于周。”
(二)休也,善也。蔡侯
鐘:“休有成慶。”尚書·呂刑:“一人有∽,兆民賴之。”正義:“天子有善事也。”禮記·月令:“行∽施惠。”註:“慶謂休其善也。休,美也。”或為“賜”義,同與秦公簋銘之“又
(有慶)”。
(三)氏名。慶孫之子
簠:“慶孫之子
之.JPG)
(簠)。”慶孫,慶氏,名孫,
的父親。慶氏,出媯姓,陳桓公之後,亦為“桓”氏。見潛夫論。
【字例】
.JPG)
五祀衛鼎
.JPG)
六年琱生簋
.JPG)
伯盨
.JPG)
伯盨
.JPG)
蔡侯
鐘
.JPG)
焂戒鼎
.JPG)
兒慶鼎
.JPG)
兒慶盤
.JPG)
戴叔慶父鬲
.JPG)
慶孫之子
簠
.JPG)
上郡守慶戈
.JPG)
鳥虫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