斄,集韻:“湯來切(tái抬)。”音同邰。說文:“邰,炎帝之後,姜姓所封,周棄外家國。从邑,台聲。右扶風縣是也。詩曰:‘有邰家室’。土來切(tái)。”
【釋形】
斄,金文从,來聲。,集韻:“陵之切(liú音釐)”,說文有“”字,云:“引也。从又,聲。”商承祚殷虛文字類篇釋(甲文)云:“从、,乃來字之省。許書从未,殆來之誤也。”卽“”的左上部初本从來為之聲。
說文又有“釐”,云:“家福也。从里,聲。里之切(xī)。”朱駿聲通訓定聲:“本義當為治邑,理邑為釐,猶治玉為理也。”里之切:是治理義的反切,音讀lí。幸福義,依集韻虛其切(xī)。、釐,均有治理義。,集韻:“乿(亂)亦作,通作治。”徐中舒:“甲骨文為釐之原字。”初本二字均从“來”得聲。而“斄”,所从,左上部亦从“來”,其下部之“來”是複增聲符,實同與“”字,亦與“釐”同。
再從銘文用例看:史密簋銘文有“釐伯”,鼎作“斄伯”。亦同例語。吳師道戰國策校註補正:“齊策:‘昔者萊莒好謀……’此釐字卽作萊。左傳:‘公會鄭伯于。’杜註:‘釐城。’劉向引‘來牟’作‘釐牟’。古字通。”可證“斄”亦當讀“萊。”又見說文邰,“右扶風縣是也。”是、邰相通。
【釋義】
通“萊”,地名,亦古國名,春秋時為齊所滅。史密簋:“史密右,(率)族人、釐白(萊伯)、僰,周伐長必,隻(獲)百人。”鼎:“用作朕皇考斄(釐、萊)白(伯)(鄭)姬。”叔夷鐘:“釐都。”孫詒讓謂:“釐疑卽萊,故萊國。左襄六年傳‘齊侯滅萊’,又哀五年傳‘齊置群公子于萊’是也。字又作。襄十四年傳‘齊人以寄衛侯’。萊並从來聲,萊釐古音同,經傳多通用。”可知:“斄伯”卽為“釐伯”。吳鎮烽先生史密簋銘文考釋:釐伯卽萊伯,萊是周王朝的封國,通志·氏族略載:“萊,子爵,其俗夷,亦謂之萊夷,今登州黃縣東南二十里有黃城,有萊子國,襄公六年齊滅之。”今山東黃縣東南歸城(一作灰城)曾出土釐伯鼎,李學勤先生認為卽萊國故城,中國歷史地圖集和中國歷史地名辭典都認為萊在今山東省平度縣西部的膠萊河下游,這裏地處齊都營丘的東面(據周寶宏近出西周金文集釋)。案:今山東黃縣有萊子城,卽古萊國。
【字例】
鼎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438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