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旦,明也。从日見一上。一,地也。凡旦之屬皆从旦。”
【釋形】
旦,甲骨文
、
,僅勾描出輪廓形。其上从日,下从“
”,
(金文把這線畫狀填實)表示地面,會意為太陽從地面升起。山東莒縣陵陽河原始社會遺址出土的陶尊上刻有
、
二字,第一字上象太陽形(日),下為“山”字,構意極為形象,象太陽從山頂上冉冉升起,當然這是遠距離視覺陽光與山相接之反差。第二個字下部又增飾了“山”,是直視遠山與鄰山(左右)之山起伏連綿的樣子,是以形表意,示太陽從起伏連綿的山頂托起。此二字于省吾關于古文字研究若干問題:“這是原始的旦字。”(文物1973年第2期)
據有關資料介紹,遠古時期的云南楚雄族創造了“
”,是楚雄人在山頂上觀察太陽,地球繞著太陽轉的規律,制定了曆法,把一年分為10個月,一月為36天。說明了“旦”與“日(太陽)”有著因緣關係。旦,從原始珍貴的材料看,知其形的演變軌跡,金文上部為“日”,之下表示地面(或標為“一”),象太陽從地面(或海面)托起之形。故旦之本義為“太陽初出”,卽天明。
【釋義】
早晨。詢簋:“旦,王各(格),益公入右訇(詢)。”頌壺:“旦,王各(格)大室,卽立(位)。”爾雅·釋詁:“旦,早也。”尚書·太甲上:“先王昧爽丕顯,坐以待~。”
【字例】
.JPG)
訇 簋
.JPG)
大師虘簋
.JPG)
揚 簋
.JPG)
伊 簋
.JPG)
克 鼎
.JPG)
頌 壺
.JPG)
頌 鼎
.JPG)
.JPG)
諫 簋
.JPG)
七年趞曹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