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曷,何也。从曰,匃聲。”
【釋形】
曷,甲、金文未見有釋該字。文物1986年第8期,安陽市博物館藏商代有銘銅器一文中說:“爵,館內舊藏。”“鋬內腹壁上有銘文‘
’字。”未作解釋。又見□丐父丁鬲有“
”字,應釋為“曷”字,“喝”應為“曷”之加旁字,說文:“喝,
也。从口,曷聲。於介切(yè)。”集韻:喝,“何葛切(hé)。”音曷。古文字曷、喝不論以何種用意,依“喝”今之亦為“飲”,對應金文形釋之:金文字上从“口”,下从“心”[曷簋字,下部形與金文“心”字相似,甲骨文“心”作
(合集6)],字形上下相連,“口喉心”呈一體,古人誤以為口飲食進入心(應為胃)腹,故字以形表意,疑為今之“喝”的初文。增“手”旁卽為“揭”,增“水”卽為“渴”。又見中山王
壺有一“渴”字作:
,其右部从“曷”作
,戰國古文字典收有曷,作
(璽彙1536),與所收下列“字例”形體相近,只是下部增从“口或曰”是從美飾出發,為其上、下呈對稱所作。商代曷父辛爵、觶字,顯然是上从“口”的象形,兩字均標識為口含齒形,下連“喉”與“心”(本應是“喉”與“胃”)之形,可為之佐證。就小篆文及今之楷書“曷”字而言,上从曰,曰、口意近所因,下从“匃”,說文:“匃,气也。”因字从“勹”,“勹”表示人之俯身形,“胸”字从之,金文下从“心”之象形,心的本義指心臟,亦泛指胸部,故隸變、楷體之“曷”構形亦保留了金文之形。另見“
”字,可互相參證。
【釋義】
族氏名。曷父辛爵:“曷父辛。”曷父丁甗:“曷父丁。”
【字例】
.JPG)
曷 爵
.JPG)
曷 爵
.JPG)
曷父丁甗
.JPG)
曷 簋
.JPG)
曷父辛觶
.JPG)
曷父辛爵
.JPG)
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