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甬 |
字源 | 甬(yǒnɡ勇)余隴切 說文:“甬,艸木華甬甬然。从 【釋形】 甬,金文構形諸說不一,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甬象鐘形,乃鐘字之初文也。知者:甬字形上象鐘懸,下象鐘體,中橫畫象鐘帶。”徐鍇繫傳:“甬之言涌也。若水桶出也。”于省吾認為“用、甬本一字”。楊氏所釋當是。甬鐘是古代(始於西周初)懸卦起來進行演奏的鐘磬類樂器。祭祀、宴饗時用之。王清雷山東地區兩周編鐘的初步研究:“甬鐘是出現于西周初期的重要青銅樂器。在中國的鐘類樂器中,它所達到的科學技術和文化水平最高。其主要形制特徴是舞面正中置一帶錐度的柱狀甬。”(文物2006年第12期)此類樂器之鐘,形制分鐘體、鐘柄兩部分。鐘體:非正圓,鐘口兩側有角,名樂,亦名銑。兩銑之間之下緣,名于。于上名鼓,鼓爲擊鐘之處,鼓之中部,名隧。鼓上名鉦,鉦爲正方形,有鐘帶分爲縱三橫四,分成十二格,鐘帶名篆。篆間鐘乳突出名枚,枚亦名景,每格三枚,共三十六枚。鉦上爲鐘頂,名舞。鐘柄:鐘頂上有柄,名甬。甬端正平,名衡。甬之近下附有半環形,鑄獸狀,名幹,亦名旋蟲。半環中貫一正環,名旋,所以懸于虡。周禮·考工記·鳧氏:“鳧氏爲鐘,兩欒謂之銑,銑間謂之于。于上謂之鼓。鼓上謂之鉦。鉦上謂之舞。鐘縣謂之旋,旋蟲謂之幹。鐘帶謂之篆。篆間謂之枚,枚謂之景。于上之攠謂之隧。”鐘有兩類:上引考工記所記,有長甬者,爲甬鐘。另一類,無甬,在鐘頂僅有鈕者,爲鈕鐘。1977年湖北隨縣戰國曾侯乙墓出土全套編鐘六十四件,其中甬鐘四十五件,其形制與考工記所記相同;另有鈕鐘十九件。甬鐘最大者,通高153.4,甬高66.8,舞60×47,下鐘口69.8×51.5釐米,重203.6公斤。鈕鐘通高39.9,鈕高8.8,舞29.2×14.9,鐘口22.1×17.6釐米;重11.4公斤。案説文·金部:“鐘,酒器也。”又“鐘,樂鐘也”。樂器之鐘,應作“鐘”。今禮書常借鐘爲鐘。 鐘 【釋義】 1.yònɡ 余訟切 (一)通“用”。曾侯乙匜:“曾侯乙 2.yǒnɡ余隴切 (二)人名。曾姬無卹壺:“甬乍(作)宗彝尊壺,後嗣甬之職,在王室。”陳直讀金日札卷二·甲編:“家保之兄云:為曾姬作此壺者乃其後嗣甬也,細讀銘文,自能辨之。郭沫若氏讀兩‘甬’字為‘用’,蓋不明‘甬’為人名,故誤為動詞。”此以陳氏所釋,不過後一“甬”字所見諸家所釋均以“職”字為下讀,若以下讀之“職”字,“甬”讀為用(動詞),卽為“後嗣用之”,以此句讀是通常之用例。後一句或讀為“後嗣甬(誦)止(之),職在王室。” (三)通“筩(甬,或讀tǒnɡ)”,卽銿。彔伯 3.tōnɡ 他紅切 (四)通“通”,達也。史牆盤:“甬(通) (五)通“通”。通曉,懂得。中山王 |
随便看 |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438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