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襄,漢令:解衣耕謂之襄。从衣,
(níng)聲。
,古文襄。”
【釋形】
襄,金文从衣,从
,
亦聲。
,金文亦有之,與金文之“襄”字省去“衣”之形同,象人手執持犁具耕地之形。故說文云:漢令:“解衣耕謂之襄”,當是。“衣”,指地上長的雜草與地皮,耕地翻松土壤,鏟除地上的雜草及疏松硬化了的地表層,卽謂之“解衣”。說文·土部:“壤,柔土也。”襄,把地翻耕後,使地皮松軟柔綿,故其加“土”旁卽“壤”。襄字省去“衣”字,卽為
,象“耩子”耕地形。襄、
通用,西周之
,東周之襄,襄是
的孳乳字,亦以
為聲。而說文釋“
”字云:“亂也。从爻工交
。一曰窒
。”此誤,當以小篆書所釋。形、義參見“
”釋。本義為耕田。卜辭:“王田襄,往來亡災。”(合集37600)此“襄”,新編甲骨文字典釋為地名。依字意看,或為“耕田”義。
【釋義】
(一)人名。襄鼎:“襄乍(作)
寶彝。”蘇甫人盤:“
(蘇)甫人乍(作)
妃襄
(媵)
(盤)。”
(二)地名。(1)鄂君啓舟節:“大司馬邵
敗晉帀(師)於
(襄)陵之
(歲)。”史記·楚世家:懷王“六年,楚使柱國昭陽將兵而攻魏,破之於∽陵。”襄陵,在今河南睢縣。
(2)襄城戈(或稱向壽戈):“向壽之
(歲),襄城公競脽所
(造)。”此銘有讀:“都壽之歲,襄城公競(境)尹所造。”又有讀:“都壽之歲,襄城楚競(境)尹所造。”漢書·地理志:“韓分晉得南陽郡及潁川之父城、定陵、襄城、潁陽、穎陰、長社、陽翟、郟,東接汝南,西接弘農得新安、宜陽、皆韓分也。”襄城,卽今河南襄城縣。然而鄭威先生考此器銘出土于連云港市,引漢書·地理志:“淮浦”,班固註:“游水北入海。”其地應指游水西北一帶,約今連云港至淮安一帶。鄭先生云:“關于襄城邑和襄城戈的來源,有兩種可能。一是楚失襄城後,遷其舊民,安置於游水一帶,‘襄城公戈’由襄城舊居帶至此地。後在此地設立新的襄城邑,並以之封襄城君,故有說苑之語(說苑云:襄城君立于游水)。二是楚失襄城後,遷其舊民至游水一帶,重立襄城縣,襄城公戈為其縣公用戈,而襄城君之封大概也在同時期,存在縣邑、封邑同名共地的現象。”(引自襄城公戈新考,考古2013年3期)
(三)鑲,鑲嵌。陳璋壺:“廿二,重金
(絡)襄(鑲)。”絡鑲,指壺器包飾錯金銀圖案。
【字例】
.JPG)
襄 鼎
.JPG)
蘇甫人匜
.JPG)
蘇甫人盤
.JPG)
陳璋壺
.JPG)
襄城戈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