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形】
鄀,金文从邑,若聲;或从虫,若聲,卽
。胡剛先生曰:“郭沫若、徐少華案‘鄀’字寫法的不同,將从‘虫’的鄀器歸入下鄀之器,从‘邑’的鄀器歸入上鄀之器。這種分法的前提卽認為銅器銘文中‘上鄀’與‘下鄀’是兩個鄀國,且同時存在,並行發展,但這個前提值得懷疑和推敲的。”
【釋義】
春秋時國名。鄀公
簠:“
(鄀)公
乍(作)旅
(簠)。”鄀公盂:“鄀公平侯自乍(作).JPG)
(盂)。”上鄀府簠:“隹(唯)正六月初吉丁亥,上鄀府擇其吉金,鑄其鬲
簠。”左傳·僖公二十五年:“春晉伐~。”杜預註:“鄀,本在商密,秦楚界上小國,其後遷于南郡鄀縣,遂為楚邑。”史記·吳世家:“楚恐而去郢遷~。”註:“鄀,楚邑。”胡剛有“鄀”銅器與鄀國歷史新論曰:“下鄀雍公
鼎和上鄀公敄人簋蓋也應屬鄀器。這兩器的作者分別是‘下蠚雍公’和‘上鄀公’。這‘下鄀’與‘上鄀’,可能是鄀國在不同時期的居邑地名,而不應看作是兩個國家的國名”。“有‘鄀’銅器分為三期,前兩期(如前引‘
’、盂銘)屬鄀國銅器,年代從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第三期屬楚國(如前上若府
銘)銅器。年代在春秋中晚期段至春秋晚期。‘上鄀’與‘下鄀’實為一國,代表鄀國的兩個都邑名。結合清華簡和左傳記載,我們認為西周早中期的鄀國卽楚昭王所徙之‘鄀’,在漢水兩岸‘襄州樂鄉縣東北’;西周晚期,鄀國北遷至周密附近的‘下鄀’;春秋早期,鄀國被遷于‘上鄀’,因夾處于秦、楚之間,最終在春秋中期淪為楚之縣邑。”(引自文物2013年4期)
【字例】
.JPG)
鄀公敄人簋
.JPG)
鄀公簠蓋
.JPG)
鄀公平侯盂
.JPG)
上鄀府簠
.JPG)
上鄀府簠蓋
.JPG)
鄀公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