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鄘,南夷國。从邑,庸聲。”
【釋形】
鄘、墉、
初本為一字,說文:墉,“
,古文墉。”又“
,度也,民所度居也。从回,象城
之重,兩亭相對也。或但从囗。古博切(guō)。”商代金文與甲文(或省去兩樓)形同,象四圍城墻上建有望亭,獨體象形。古代城墻有兩重,裏面的叫城,在城外圍加筑的一道城墻叫“
”。周金文亦與甲文省體同,由四面望亭省作“兩亭相對”之形。鄘同“墉”,左傳·昭公二十一年:“六月,庚午,宋城舊~及桑林之門而守之。”杜預註:“舊鄘,故城也。”釋文:“本亦作墉。”因用之為國邑名,便孳乳出从邑,庸聲的“鄘”之作。
【釋義】
(一)古國名。周武王滅商,把紂的京城分成邶、鄘、衛三國。一說鄘為京城以南的地區。故址在今河南新鄉縣西南。鄘伯
簋:“易(賜)
(鄘)白(伯)
貝十朋。”漢鄭玄詩譜·邶鄘衛譜:“自紂城西北謂之邶,南謂之~,東謂之衛。”鄘的地望尚有爭論,有東、西、南三說。楊寬說:“看來不外乎在殷的東南地區或西南地區。因為殷的東南和西南,原來商代都有一大塊直屬統治地區。在殷的東南,有河亶甲建都的相,在河南內黃東南。在相的東南,更有祖乙從邢遷去的國都庇,當卽春秋時魯西的毗或比,在今山東范縣、鄆城縣境。在殷的西南有商王廣大的狩獵地區,有雍、盂、召、向、鄂(噩)、寧、凡等城,也是個商代直屬的重要區。陳逢衡逸周書補註引吳慶恩說,認為逸周書所說‘東’,指魯、衛間地,地在大河以東,秦漢的東郡便是沿用舊稱。如果此說確實,按照劉師培‘東’卽‘鄘’之說,鄘就應在殷的東南地區。但是,如果以王肅、服虔、皇甫謐所說鄘在西方和鄭玄所說鄘在南方結合起來看,鄘就應在殷的西南方向。關於這個問題,古文獻上沒有明確資料可以論定。……最近日本學者白川靜著詩經研究·通論篇,根據殷墟卜辭所講的‘鄘’地名,和鄭、雀、
有關,推定鄘在殷王畿的西南地區(見原著第100—101頁)。關於鄘的地望還有待于作進一步的探索。”
(二)通“庸(舊讀yónɡ)”。用,用于否定。帥鼎:“乃
子帥隹(唯)王母隹(唯)用,自念于周公孫子,曰:余身母(毋)
(庸)又(有)
(忘)。”左傳·隱公元年:“無庸,將自及。”
【字例】
.JPG)
戈
.JPG)
井侯簋
.JPG)
帥 鼎
.JPG)
伯庸父鬲
.JPG)
墉 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