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足 |
字源 | 足(zú卒)即玉切 說文:“足,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凡足之屬皆从足。” 【釋形】 足,甲骨文 金文足字見於下列銘文: 令女(汝)足周師司 ……命師 昔先王旣令女 足尹 …… 對以上“足”字的用法諸家多有誤解,唯有陳夢家先生認為足字應讀作“胥”,訓為“輔”“相”義,方為確詁。不過陳氏只據足、疋義訓相同而據以認為足讀為胥,並不知足、疋本一字。在西周金文時代,疋字尚未從足字中分化出來,所以足自然可讀為“胥”。以上諸銘文中,足字讀為“胥”甚為貼切,上述第四條“足尹”就應讀作“胥尹”,第三條“ ……說文:“疋,足也。上象腓腸,下从止,弟子職曰:‘問疋何止?’古文以為詩·大雅字;亦以為足字;或曰胥字。一曰:疋,記也。” 從說文對“疋”字的說解,足可看出足、疋二字的關係。古音足在精紐屋部,疋在心紐魚部,聲皆為齒音,韻為旁對轉,可見足、疋音義都有聯繫,為一字之分化無疑。從足字分化出疋字,是將足字上部加以改變,由圓形寫成開口的形狀所致,這與由巳字分化出已字如出一轍。這一分化很晚纔產生,最早超不過漢代,所以“疋”字是漢代以後纔產生的一個字。(摘自劉釗古文字構形學第九章例8,釋足、疋) 從西周銘文用例看,此釋當是。正、足,奚世榦說文校案:“足蓋之正字,觀正部正下兩重文可悟。”于省吾曰:“‘正’與‘足’古本同字”。依初文形看,商代金文足、疋(胥)二字形體迥然分明,商代金文、甲文疋(胥)之形體一致,均為象形,象人下肢之形。卜辭用人之下肢:“疾疋。”(乙1187)大概緣于商代金文之象形文,西周金文由象形文逐漸蛻變,趨向線條化的描寫,因疋(胥)之像描摹不便,又足與疋意近通用,渾言之指人的下肢,便足、疋混訛為一。另參“疋”字條。 【釋義】 通“疋(足,讀shū)”。輔佐。虎簋蓋:“今令(命)女(汝)曰:更乃且(祖)考,足師 【字例】 |
随便看 |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438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