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廟之中室,或稱“天室”。
簋:“王在周康宮新宮,旦,王各(格)大室。”寰盤:“王才(在)周康穆宮,旦,王各(格)大室。”頌鼎:“王在周康卲宮,旦,王各(格)大室。”王國維明堂廟寢通考:“此三器之文,皆云旦王格太室,則上所云王在其宮者,必謂未旦以前王所寢處之地也。且此事不獨見于古金文,雖經傳亦多言之。左傳·昭公二十二年:‘單子逆悼王于莊宮以歸,王子還,夜取王,以如莊宮。’二十三年:‘王子朝入于王城,
羅納諸莊宮。’案莊公,莊王之廟,而傳文曰逆、曰如、曰納,皆示居處之意。禮運‘天子適諸侯,必舍其祖廟’,周語:‘襄王使太宰文公及內史興賜晉文公命,上卿逆于境,晉侯效勞,館諸宗廟。’聘禮記:‘卿館于大夫,大夫館于士,士館于工商。’鄭註:‘館者必于廟,不于敵者之廟,為太尊也。’以此觀之,祖廟可以舍國賓,亦可以自處矣。”(觀堂集林卷三)
天亡簋:“王祀于天室,降,天亡又(佑)王,衣祀于不(丕)顯考文王,事喜(饎)上帝。”逸周書·世俘解:“武王朝(早)至于周廟。武王降自車,乃俾史佚繇書于天室。”呂氏春秋·古樂:武王“以銳兵克之于牧野,歸乃薦俘馘于京∽∽”。世俘解的“天室”卽是“京太室”(古樂)。武王時制作的天亡簋所說“王祀于天室”,下句“衣祀于王不(丕)顯考文王,事喜(
)上帝”。此之文王配合上帝祭祀的天室,卽是明堂。蔡邕明堂論說:“所謂京太室卽周廟也。”因為周人以后稷配天,以祖先配合上帝一起祭祀,“天室”亦稱“周廟。”伊簋作“穆大室”,當為穆廟之大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