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辰,震也。三月,陽气動,雷電振,民農時也。物皆生,从乙,匕,象芒達;厂,聲也。辰,房星,天時也。从二,二,古文上字。凡辰之屬皆从辰。
,古文辰。”
【釋形】
辰,甲骨文
、
、
,从石,从丮會意,丮,此表示雙手牽拉“石耙地”。古代用“石”作“耙耱”,以石塊打孔穿索;或以柳條類編成(象籬笆形),或上壓石塊(以增重量),以便壓碎翻地之土塊,以利保持土壤堅實,水份不易揮發。這是農時耕種起土後整地的首要一步。金文或與甲文形同,或从“厂(表示石)”之下从
形是石之穿紋,或是柳條編織之紋,並與所从之“丮”成連筆;或上部增一橫畫,或下部增一“止”“足(象形)”,或下部增一又(手)。充分表明上壓之石塊(故从“—”),或人之赤腳勞作於耙地之中(故从“足”),从手與从丮同,是用手牽繩以拉之“耙”,戰國金文或下部增“口”,已趨分化構成今之“唇”字,江陵出土戰國楚簡作
,用為“辰”。辰是“振”之初文。如伯仲父簋字下从“又(手)”,隸變則為後之“振”字;从“足”,則是“
”字。由此可見
、唇、振,皆“辰”之孳乳、分化字。从止卽足,从又卽手,正可表明勞作有時用手,有時用足,有時足、手並用,皆以字從意也。振:廣韻:“裂也。又動也。”裂義,應源于耕地起土而地表土裂開,耙地碎土塊,是之一事,亦為振地表,故亦有“整”義,如禮記·曲禮:“振書端書於君前。”疏:“振,拂去塵也。臣不豫慎將文書簿領於君前,臨時乃拂整也。”振有“消除”義,如左傳·昭公十八年“祓禳於四方,振除火災。”杜預註:“振,棄也。”振,用為動詞之例,皆可審視其源於“振壓”“整平”土地而得之。由於耙地是源於起土之事,故“振”有“起”義,國語·晉語七:“逮鰥寡,振廢淹。”韋昭註:“振,起也。”說文云:“振,舉救也。”又因農耕起始於春季,每一農作物又各有其種植時令,故“辰”有“時辰”義,又人之出生之日,卽云:“生辰”。因以被引出紀日之時的地支的第五位義(或為借之)。說文釋義基本與字之構義相近,指“人們耕種的時令”,但解形與字之構意是不相符的。
【釋義】
(一)日子,時光。散氏盤:“隹(唯)王九月,辰才(在)乙卯。”儀禮·士冠禮:“吉月令∽,乃申爾服。”詩經·大雅·桑柔:“我生不∽,逢天僤怒。”鄭箋:“辰,時也。”孔穎達疏:“我之生也,不得時節,正逢天子厚怒。”
(二)通“晨”。大盂鼎:“巳!女(汝)妹(昧)辰又(有)大服,余隹(唯)卽朕小學。”郭沫若在兩周金文辭大系上有眉批說:“今案妹與昧通,昧辰謂童蒙知識未開之時也,盂父殆早世,故盂幼年卽承繼顯職,康王曾命其入貴胄小學,有所深造。”或說“昧晨”卽昧爽。天剛亮,黎明之時。尚書·牧誓:“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孔安國傳:“昧,冥;爽,明。”
(三)與天干相配,用以紀日,地支的第五位。
簋:“戊辰,弜師易(賜)
(肆)
戶橐貝。”
(四)人名。臣辰簋:“臣辰先冊父癸。”
【字例】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