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遲,徐行也。从辵,犀聲。詩曰:‘行道遲。’,遲或从。,籀文从屖。”
【釋形】
遲,甲骨文、,从彳,从屖會意,作“𢕌”。說文又有“徲”字,云:“久也,从彳,犀聲。”遟是說文之籀文从屖,从辵。金文或與甲文同,或从辵,从辵與从彳古文意同。字所从“屖”,說文:“屖,遲也。从尸,辛聲”。故知遲,金文為會意兼聲字。金文編云:“五經文字曰:今从籀文。足證唐人經典用遟不用遲也,與徲通。”遲是遟之繁文。曾侯乙鐘字省尸,作。右敦字从辵省作止,聲。止亦與从辵、彳同,與說文之或體字形近。
【釋義】
(一)通“夷(𢕌,讀yí)”。此鼎:“王才(在)周康宮𢕌(遲、夷)宮。”吳虎鼎:“王在周康宮𢕌(夷)宮,道內右吳虎,……”康宮徲宮,是夷王之廟。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陵遟而至于二世。”漢書作“陵夷。”可證遟可通“夷”。
(二)姓。仲父簋:“中(仲)父乍(作)朕考遟(遲)白(伯)王母遟(遲)姬。”
(三)氏名。十三年壺:“𢕌父右,王乎(呼)乍(作)冊尹,冊易(賜)……”𢕌父為“右”者,猶師簋銘“𢕌公”為“右”者,𢕌為“公”稱,負責導引的受命者原是師氏之職,加官為“大左(佐)”,官司豐京附近王領宮苑駐屯的左右師氏。西周金文冊命禮中還有“宰”“公族”作“右”者,無疑“𢕌父”亦為公、卿類大臣。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438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