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
,故國。在陳留。从邑,𢦏聲。”
【釋形】
,金文从邑,从𢦏,𢦏亦聲。从屮(或木),从戈,合體卽隸作“𢦏”為聲。三體石經字作
、陶文作
,从木或屮,可知金文因
敦字上部本从木(或屮),演化為才表聲(另見“哉”字條)。戈,為兵器;邑,區域、地域,會意為以“戈”器守衛、捍衛之疆域,故有國邑名之稱。𢦏弔鼎字作“𢦏”,以𢦏為
。
【釋義】
(一)春秋時國名。文獻作戴。𢦏叔鼎:“𢦏(戴)弔(叔)
(朕),自乍(作)
鼎。”春秋·隱公十年:“宋人,蔡人,衛人伐戴,鄭伯伐取之。”楊伯峻春秋左傳註云:“戴音再,公穀作‘戴’,釋文及正義亦作戴。說文作‘
’。今河南民權縣東而稍北四十五里,當卽古
國之地。卜辭有𢦏方(見簠室殷契徵文二、八),則戴舊為殷商時國,或周封以同姓。𢦏叔慶父鬲銘云:‘慶父乍(作)叔姬尊鬲’,故知戴姬姓國也。”
(二)通“哉(
,讀zāi)”。語气詞。陳侯因
敦:“龏
大慕克成。”龏(恭)
(哉),猶“善哉”,莊子·讓王:“善哉,回之意!”
【字例】
.JPG)
.JPG)
陳侯因
敦
.JPG)
臣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