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田,易居也。从走,亙聲。”
【釋形】
,甲骨文、 、,从止(趾),卜辭(止)、 (彳)、 (辵),每通用不別。 、 回旋之形,義為旋轉。亙、回本同源之字。亙與辵、或止會意,亙亦聲。本義為繞行於某地。故甲文用為“地名”。羅振玉增訂殷虛書契考釋:“()此當是盤旋桓之本字,後世作桓者,借字也。”金文或作與甲文之表意同,从止从亙,亙亦聲。或从止作从走、或辵;从,是由回旋而成為城垣之象形。張舜徽約註:“因引申為凡循復之稱,故古代輪流休耕之制謂之田。”金文讀為桓,胡官切(huán)。
【釋義】
(一)通“桓”。大也。史牆盤:“亟(熙)(桓)慕(謨),昊(照)亡(無)(斁)。”讀為桓,詩經·商頌·長發:“玄王桓撥。”毛傳:“桓,大”。慕通謨。銘文首句,唐蘭解為“十分美好,很大的謀劃。”一說“亟”為速聽獄訟;“慕”為宣謨,掌握國家謀略。
(二)人名。(1)指齊桓公午。陳侯因敦:“陳侯因曰:皇考孝武公。”史記·田敬仲完世家:“齊侯太公和立二年,和卒,子桓公午立。……六年,救衛。桓公午卒,子威王因齊立。”
(2)中山王壺:“隹朕皇(祖)文、武、(祖)、成考。”祖:中山桓公,王之祖,乃中山國復國之君。又同時出土的中山王鼎:“先(祖)王,卲考成王。”此稱之“王”“成王”卽前銘之“祖”“成考”。中山國稱王是在公元前323年公孫衍發起“五國相王”時,故桓王、成王之稱王,當屬追稱。
(3)指秦共公之子,秦桓公,春秋期秦國之封君。公元前604年—前577年在位。秦景公石磬:“天子匽喜, (共)(桓)是嗣。”史記·秦本紀:“共公立五年卒,子桓公立。”“桓公三年,晉敗我一將。……桓公立二十七年卒,子景公立。”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438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