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冥合也。从宀,聲。讀若周書‘若藥不眄(miàn)眩’。”
【釋形】
,甲骨文、、,是“賓”的本字。用為賓客意:“我勿乍(作)(賓)。”(合集15191)金文與甲文不从“止”者同。从宀,从人、或元(本爲“人”形頭頂標有橫畫,亦人之首)、或从卩會意,示屋下來人,或增“貝”,表示賓客之禮物。高景成曰:“古卩、人、兀、元四字俱通,象室下來人,賓客之義。說文从丐聲,非。孳乳為賓。”,五音集韻:“古文賓字。”虘編鐘字,已訛變失真。
卩、兀、元(後來形異分化出有作“丐”,故有“”字),在合體字中,皆有“人”意,兀、元,西周金文中有通用之例,兩字上古實為同一韻部,初為一字,或同源字。銘文讀bīn音。參見“賓”字條。
【釋義】
(一)客,來賓。邾公釛鐘:“用樂我嘉(賓)及我正卿。”玉篇:“賓,客也。”
(二)同“儐”。儐禮,“贄見禮俗。”簋:“王命眔弔(叔)父歸(饋)吳姬(飴)器,黃(賓)章(璋)一,馬兩,吳姬賓帛束。”大簋蓋:“(賓)豖章(璋)、帛束……大豖章(璋)、馬兩,(賓)章(璋)、帛束。”二祀其卣:“王令其兄(貺)夆田,(賓)貝五朋。”此之賓,卽禮書所說的“儐”,據西周金文,西周時用作“賓”的禮物,有璋、束帛、布、馬匹、貝、金等,而儀禮所載用作“儐”的禮物,僅有玉和幣,沒有貝和金。西周時用作“賓”的禮物,春秋以後就祇用玉和幣了。楊寬西周史第九章“贄見禮”新探說:
西周金文,“賓”所用的玉和幣,簋是璋一、馬兩和帛束,大簋蓋是璋、帛束,又是璋、馬兩,史頌簋是璋、馬四匹、吉金,可知西周時用馬和帛附加于璋,這和周禮“圭以馬,璋以皮,璧以帛”之說不合。五年琱生簋(或稱召伯虎簋)說:“余(惠)君氏大章(璋),報(婦)氏帛束、璜”,這樣以束帛加璜,也和周禮“璜以黼”之說不合。……看來,西周、春秋間確有用幣加玉的禮俗,玉所附加的幣是可以隨意配合的,周禮所說以六幣配合六玉的辦法,乃是出于周禮作者整齊劃一的結果,並不符合實際應用的情況。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438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