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字源辞典,字源查询,字源网">
說文:“,、曲脛也。从大,象偏曲之形。凡之屬皆从。古文从。” 【釋形】 ,甲骨文、,是個指示字,側面人形的腿上標之一曲畫,示被截(或鋸)肢處。金文形的構意亦極相肖,象側面人形,僅有一條腿站立著,另一條腿短屈則依附於那條長腿或“杖”而立。胡厚宣、胡振宇殷商史第二篇第八章(四)釋為“刖”的本字。就“殷商刑罰之刖刑”中摘之以下說: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發掘隊1971年安陽後岡發掘簡報一文,記錄了安陽後岡1971年發現的一座殷代長方形土坑豎穴墓M16,說:“……在西側的二層臺上有一個殉葬人,骨架保存較好,但少一下肢骨,可能生前就是殘缺的。隨葬品有陶鬲、銅戈等。” ……這個“在西側二層臺上”,“少一下肢骨,可能生前就是殘缺的”“殉葬人”,很明顯,是一個生前受過刖刑殘害的奴隸…… 殷武丁時甲骨卜辭中,有字作、、、、、、、、等形。字的一旁象鋸,或以手持鋸。、、、、象鋸形,、、、示鋸形而屬于刀類。、、所从之又,卽手,象以手持鋸之形。一旁从正面人形“大”,一足長,一足短,有的僅長足有趾,另一短足的趾沒有了。止卽趾,爾雅·釋言:“趾,足也。”字林:“趾,足也。”詩經·麟之趾毛亨傳:“趾,足也。”整個字,象用鋸或以手持鋸,截斷人的一足之形。用文字學上“三書”的結構分析起來,應當是一種象意文字…… 甲骨文字,最早羅振玉釋陵,各家多信而從之。但是說文說:“陵,大阜也,从夌聲。”陵字从阜,與此字不類。昔年唐蘭先生在北京大學講授殷虛文字研究,先從舊說釋陵,嗣又改釋,定其並非陵字。後來丁山釋,說:“象用刀鋸去罪人一隻足趾形,決是字本字。”趙佩馨釋,說:“從文字發展的通例看來,應該是斷足之形的本字,而刖刑是的後起形聲字,和跀,又是的更後出的或體。”張政烺先生又釋俄,說:“俄是人截去一隻腳,自然立不正(傾斜)待不久(俄頃)。”以字為斷足之刑的本字。這些意見是正確的。 但甲骨文這個字,筆者以為當是說文尢字的古文,也就是尢字的重文,乃是刖刑字的最原始的文字。 甲骨文字,亦作、,卽說文尢字的古文。說文:“,也,曲脛人也,从大,象偏曲之形。,古文从。”…… 一切經音義說:“,古文从作,同。”邵瑛說:“今文皆從古文省作。”高翔麟說:“尢,古文作,今作。”以為字古文作,今文作,或今作。今案:說文尢的古文作,經傳作,乃是說尢為小篆,為古文,經傳作,也是古文。並不是說與,一個是古文,一個是今文。戴侗說:“尢亦作,王聲。”孔廣居說:“,疑是从屮王聲。”王煦說:“,依六書當从之省王聲。”梅膺祚說:“乃之下土,乃下王,凡狂匡往字从此。”以、,都从王聲。顧實說:“凡皇皆當為王之後起字。”其說可信。王同聲,可以相假。惟其最早的古文,似應从王作。 王者疑卽甲骨文、字的偏旁、,本象鋸形,形誤而為王。象用鋸斷去人之一足,本為象意文字,自从形誤而為王,遂又誤為从尢王聲的形聲文字…… 甲骨文、字,偏旁、,又誤作斗,而成為。玉篇:“,辛苦行不得皃。”不見其他字書韻書,从斗亦無意義。乃由甲骨文的偏旁形誤而為字。 甲骨文、的偏旁、,又形誤為干而誤作。乃象鋸形,鋸齒三劃誤為斗,兩劃則誤為干。字不見說文、玉篇等書,从干亦無意義。廣韻:“,服。”集韻:“,股也。”周祖謨說:“註服字,刻本韻書殘葉作股,是也。”十韻匯編校勘記說:“及註服之,字書無之,集韻有字,註,股也。” 又誤為字。說文:“,股也。”,廣韻“股”,集韻“股也”,與字形近義同,乃是一字之誤…… 甲骨文字的人形偏旁尢,後世亦作兀。廣韻尣,巾箱本作兀。龍龕手鑒尢部作兀部,凡从尢之字,皆从兀。郭璞爾雅·釋木註:“木病傴”,作。切韻字作。古今韻會尣或作,今文作。說文字通說:“古文作,今作。”是从尢之字,皆作兀。字匯說:“凡从尢者,尣兀並同。”則兀字者,卽是甲骨文字人形偏旁尢。也可以說是刖刑字的省寫。卽是說文跛蹇曲脛的尢字…… 由甲骨文字的偏旁,誤為讀若介的,卽芥字,通作介。甲骨文字的偏旁尢,又作兀。兀加足旁為,同聲又為跀。跀在經傳典籍則多借刖字為之。卽今日通行刖刑的刖字。
史牆盤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438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