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愆” 指过错, 过失。 《说文》: “愆, 过也。 从心, 衍声。
, 或从寒省。
, 籀文。 ” 此字最初金文写作 “
” 。 由左边的 “人” (亻 )和右上边的 “口水”合成的 “侃”及右下边的 “心”组成。其中 “侃” 表示口若悬河,口无遮拦,已经表明话说多了。下边的 “心” 表示心思,知道话说多了。 “说文籀文” 写作 “
” , “侃” 字形状更加明确; 只是将“心” 换成“言” , 进一步表明因暴侃造成“言”多语失。 《侯马盟书》写作 “
” 。 为左言右侃结构, 字义不变。 小篆将其分化为 “
” 、 “
” 两个字。 前者是“衍心”结构,用“衍” 的泛滥义表示语言出格; 后者用 “寒心”表示内心歉疚。同时“衍”和“寒”也是声符,表示读音。后多用 “愆” 为正字。
![](Images/zgxxzdd/R201211015.0449.17[0521151581b1].jpg)
![](Images/zgxxzdd/R201211015.0449.18[67832e23a2d0].jpg)
图为 “象形字书画” 造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