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 初指河名,《说文》 : “湿,水。出东郡东武阳,入海。” 后与 “溼” 混同。 “溼” 是阴暗潮湿。 甲骨文写作 “、 、 、” 。 左边是水的形状,表示因水而湿; 右边用数横和两束丝表示被水洇湿; 下边或增 “止” ,止是脚,用以表示接触地下。石鼓文将表示地下的 “止” 直写作“土” 。 小篆据此写作 “、 ” , 会意丝因放在有水的土地上而潮湿。《说文》称: “溼,幽溼也。从水; 一,所以覆也,覆而有土,故溼也。”隶书(汉《礼器碑》 )等写作“、” , 成为简化字写作“湿” 的基础。
图为 “象形字书画” 造形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3519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