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㠯”在甲骨文时与 “厶” (sī )相同(参看 “厶” 释文) , 借指农具“耜” (相sì)。 甲骨文有一“”字, 表示人用 “㠯”在土地上劳作。 金文时写作“” , 虽将人和农具分开但字义不变。 由于制作“耜” 的材质很多,小篆将其化分了 “” (枱木制) 、 “” (鈶金属、 铁制)。 “说文籀文”写作“” ,虽多一“” (辛, 刀具),但字义不悖。
注: 一、 小篆中还有一 “” (梩, 读sì)字, 属地方语, 不多用, 从略。
二、 金文的 “” 字后成为所以的 “以” , 另释。
图为 “象形字书画” 造形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3519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