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ì影纽、脂部;影纽、齐韵、乌奚切。
《说文》75页《汉印徵》卷4,5页《马王堆》141页《篆隶表》237页《隶辨》529页
形声字。从羽,殹声。殹是从殳﹑医声的形声字,本义是“击中声”,于翳表音,翳与殹并影纽﹑脂部。翳的远源﹑声首为矢,近源﹑准声首﹑初文为殹。翳字古初以殹表示,后分化出专字翳。《方言》卷十二:“殹,幕也。”朱骏声读为“翳”。先秦文献已使用此字,但小篆以前的古文字资料中迄今未见,《说文》始收录,隶变后楷书作翳,是小篆的笔势变化,构件矢或讹作夹,但没能通行。魏晋以迄隋唐碑刻中尚出现“”﹑“”﹑“”﹑“”﹑“”﹑“”﹑“”等俗体,皆未取得主流地位。本义是“华盖”,即有羽饰的车伞。《山海经·海外西经》:“(夏后启)左手操翳。”郭璞注为“羽葆幢”。引申有遮蔽义。《楚辞·离骚》:“百神翳其备降兮,九嶷缤其并迎。”引申指眼球所生影响视力的膜网。《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甚则黄黑昏翳流行气交。”通“瘗”(yì),埋葬。《战国策·齐策五》:“中人祷祝,君翳酿。”翳酿即“瘗禳”,禳祭而埋藏。通“也”,语气词。马王堆帛书《称》:“其死辱翳。”通“医”,箭箙类。《国语·齐语》:“诸侯甲不解累,兵不解翳。”通“殪”,死去。晋陶潜《和刘柴桑》:“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张标)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13864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