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文编》930页《金文编》668页《包山》150页《郭店》132页《睡甲》149页《说文》196页《马王堆》389页《隶辨》60页
象形字。像人的颊毛。甲骨文字形上像脸颊,下垂者为颊毛,或三笔,或四笔,或五笔,不等。西周以后,像颊毛的部分逐渐与像脸颊的部分分开,而以一竖笔相连。战国文字又于上部添加一装饰笔画,变得与“(天)”字近似,故往往以左下一笔内钩,写作“(而)”,以与“天”字相区别。秦代以后,笔画渐趋平直,汉代帛书的字形已经与楷书字形基本相同。此字本义为人的颊毛,泛指毛发类的东西。《周礼·考工记·梓人》:“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郑玄注:“之而,颊𩑔也。”戴震补注:“颊侧上出者曰之,下垂者曰而,须鬣属也。”又借用为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书·洪范》:“而康而色。”孔传:“汝当安汝颜色以谦下人。”又借用为连词,表示并列﹑承接﹑因果﹑假设等关系。《论语·雍也》:“不有祝𬶍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又假借为“如”。《易·明夷》:“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虞翻注:“而,如也。”(孟蓬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