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文编》128页《类编》378页《汉语字形表》116页《古文典》1246页《说文》65页《汉印徵》卷3,18页
会意字。商代甲骨文作从又持,又是手之象形,是笔杆与笔毛的象形,二者结合以会笔意。是为笔之初文,聿笔古今字。至春秋时,下部加一横为饰笔,战国到《说文》都承继了这一结构。《说文》分析为“从𦘒一声”,当视为理据重构。战国时,或讹变作,但没有进入主流地位。隶变后楷书作聿,主要是笔势变化。本义是书写工具。𡙕卣:“赐吕(铝)二﹑聿(笔)二。”汉扬雄《太玄·餙》:“舌聿之利。”借用作句首或句中语气词。《书·汤诰》:“聿求元圣。”甚其臧鼎:“甚其臧聿乍攴丁尊彝。”《诗·唐风·蟋蟀》:“岁聿其莫。”甲骨文用作地名。《合集》10084:“于聿田(畋)母(晦)。”金文用作人名。聿造鬲:“聿造乍(作)尊鬲。”妇聿𫷻卣:“妇聿𢓊(延)𫷻。”通“肆”,放肆;列,组。郾侯库簋:“安母(毋)聿𫻷(屠)。”者钟:“光之于聿(肆)。”(十六个悬钟为一肆)通“律”,乐律。楚王领钟:“其聿其言(音)。”(张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