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ǐ来纽、脂部;来纽、荠韵、卢启切。
《甲文编》222页《金文编》331页《金文编》330页《战文编》312页《古文典》1161页《战文编》4页“禮”字偏旁《睡甲》222页“醴”字偏旁《说文》102页《马王堆》7页“禮”字偏旁《隶辨》379页“禮”字偏旁
会意字。是“禮”之古字。初文从壴从珏。壴,是“鼓”之象形;珏,是两串玉。古人行礼事常用鼓与玉,故以二者会意。“豊”字始见于殷商,当时字内之“珏”有“﹑﹑玨”等大同小异形式。西周早期,已经开始把“珏”形省作“”。目前未见春秋时代“豊”字,至战国时代,既有继承“”形的,也有把它再省去一半成“”形的,同时由于完整一体的鼓形“𧯛”讹断为上下二体,所以“豊”字上部就有了“”和“”繁简两种形式,下部都如“豆”形。战国“豊”字简体“()”绵延至秦及西汉(多见于简帛“禮”“醴”“體”等字偏旁),而且还有同期变体:楚系文字中“”形讹断成“”形,三晋文字或在下底加“口”。而起自战国的另一条演变线路,上体简化程度不大,过程大略是:——(左右短横接通成长横)——(省去中竖)——曲,这成为上承西周﹑下启汉魏晋的演变主流。小篆虽尚存商周从“(珏)”的古意,但受战国以来主流变化的裹挟,也失落了“”形中竖而难见鼓之形象,所以《说文》解为“从豆”。又,“豊”与“豐(丰)”二字在商周本有区别,由于近似,在周金文及战国文字中确有难以辨识之例,小篆虽然也有明确分别,但在汉魏碑铭中却多见用“豊”写“豐(丰)”例,也有用“豐”作“禮(礼)”偏旁例,参见“豐”字条。学者或谓“豊﹑豐古同字”,就是因为二者曾长期混似及互有影响之故。后世楷书不混。本义是典礼。西周天亡簋:“王又(有)大豊(礼)。”其引申义见“禮(礼)”字条。(金国泰)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13864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