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文编》232页《金文编》350页《甲金篆》326页“刑”字偏旁《战文编》324页《说文》106页《睡甲》74页《马王堆》204页《银雀山》180页《隶辨》449页《甲金篆》326页
象形字。《说文》:“象构韩(井栏)形。”用四木交搭像井口围栏。“井”字早已行于商代,入西周后,或在中空处添加圆点为饰,《说文》以为“瓮(汲瓶)之象也”,可备一说。西周中晚期,不加饰点的字形和加饰点的字形曾出现过分化写词的趋势,但最终没能成功。仅有一点之差的繁简二体却并行至东汉。楷书从简,取中间无点的形式为规范。本义是水井。《易·井》:“改邑不改井。”(改建城邑而不改水井)词义缩小,就仅指井栏。井栏不能随意越过,因此引申为法度﹑法则﹑惩罚,这些意义在周金文多有用例,而在典籍则写作“刑”或“型”。“井”由本义比喻引申,可指类似井的建筑,如盐井﹑矿井﹑天井等。先秦用“井”字字形描述一种土地制度——井田制:把一里见方的土地划分成如“井”字形的九块,每块百亩,八家各分一块,中间一块为公田,所以《说文》说“八家一井”。(金国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