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汉字:

 

汉字
字源

清纽、支部;清纽、支韵、此移切。

《四声韵》8页《汉语字形表》143页《战文编》235页《说文》77页《汉印徵》卷4,7页《篆隶表》241页《马王堆》142页《银雀山》135页

形声字。从隹,此声。形旁隹为禽鸟之象,表示雌的本义与禽鸟有关。声旁此为从止﹑从人﹑止又声的会意兼形声字,“跐”之初文,以足蹋人义,于雌表音,雌与此声韵并同。雌的形成有两条路线:一条,止为源头﹑声首,止与构件隹结合为󷟁,即古雌字,此字在战国文字中尚有遗存,即《古文四声韵》所收雌字。当然󷟁字产生也不排除古初以止为󷟁,后乃为造今字。因为甲骨文中“止”已用作“祉”(《南上》92),战国赵尖足布用作“峙”,故书中用作“趾”﹑“歭”﹑“祉”等,后皆为造分化字。󷟁字也可能是这样产生的;另一条,远源﹑声首是止,近源﹑准声首是此。由声首止产生此后,古初盖用此为雌,后乃为造今字。包山楚简“此”即“凫茈”,战国廿八宿漆书“此隹”即“觜𧥏”,后皆为造分化字。雌字可能也这样产生,或者由构件此与隹整合而成。战国时已出现雌字,不过当时形下声上,《说文》始厘定为形右声左。当时还出现从鸟﹑此声的结构,是因为隹与鸟形音(同为舌音)义俱近,本一字之分化。隶变后楷书作雌,是现代汉字的正体。第一条路线从商代发展到战国后,没能传承下来,也可能声旁止易作此(止与此章清邻纽﹑之支旁转),遂与雌合而为一。本义指母鸟。《诗·小雅·小弁》:“雉之朝雊,尚求其雌。”引申指母性动物。《左传·昭公二十九年》:“龙一雌死,潜醢以食夏后。”郭店楚简《语丛四》:“三雄一,三(呱)𦳚(媞)。”引申指柔弱。《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魏源注引王道曰:“雌雄以刚柔言。”近代汉语多用于通假。通“”,张嘴露牙。《金瓶梅词话》第七五回:“亏你还雌着嘴儿。”甲骨文假借作地名或方国名。《小屯·殷虚文字乙编》5330:“贞:乎(呼)往奠于󷟁?”通“泚”,喷洒。《醒世姻缘传》第二五回:“(醋)滉滉荡荡的,常要泚将出来。”通“”,训斥﹑斥责,即俗语“雌荅”(雌搭)。通“呲”,吹。《醒世姻缘传》第十一回:“齐胡子雌了一头灰。”(张标)

随便看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13864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1 1: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