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编》343~344页《战文编》318页《说文》104页《甲金篆》320页
形声字。最初是象形加禾声,加声符的目的,可能是避免与“皿”的象形混淆。盉之为器,见于商代,而“盉”字见于书面,目前只能说始于西周。早期,其象形部分像前有高出的流(如同壶嘴),后有偏低的鋬(pàn,把手),但渐变得前后平齐,流形不显,在与原鋬形相对的另一侧也增加了鋬形半弧,前后益呈对称之势,盉之形象全失,而与皿形接近,到两个鋬形半弧变成了斜垂的短画之后,盉形就完全混同于皿形了。西周时代,“盉”字大多是左形右声,偶见下形上声者,但小篆为结体匀称而作下形上声,为后世所本。西周有在皿旁外加又旁者,战国时有增金旁表义者。本义是古代一种液体盛器,盛玄酒(水)以调和酒味浓淡,而且有时与盘组合,兼有盥沐作用。西周员盉:“员乍(作)盉。”吕服余盘:“用乍(作)宝般(盘)盉。”(金国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