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汉字:

 

汉字
字源

huì匣纽、月部;匣纽、泰韵、黄外切。

kuài见纽、月部;见纽、泰韵、古外切。

《金文编》364页《甲金篆》335页《金文编》365页《金文编》364页“𨗥”字偏旁《甲金篆》336页《郭店》89页《说文》109页《睡甲》77页《隶辨》543页《马王堆》210页

形声字。从合,夹置于“合”形中间的声符,还不能说定,疑是“胃”字象形初文,像胃袋内存有米粒之形(参见“”字条)。今见最早的“会”字在西周早期(见于员卣)。字形演变主要表现在声符上,西周晚期有省去胃袋形而只存“(米)”形的。春秋时代,先是承西周象形,写作“”,后来出现了两种简写形式:其一,简写作“”,这在战国(主要在楚国)秦汉得到广泛继承;其二,简写作“”,见于秦国兵符,是小篆所本,汉隶中也有据此作形的,但数量明显低于作“田”形的。在汉隶中数量未占优势的“”形,在后世楷书规范中取胜,淘汰了原来占优势的“田”形,这大概是以《说文》小篆为正字的结果。此外,战国时代,三晋地区或把原声符写作“”“”形,前者若去掉双耳形饰笔,就与“胃”字小篆的象形部分“”没什么本质区别了,而后者是从前者进一步变化的,这些写法没能扩展和延续。另一方面,“会”字义符“合”中的下半,居全字之底,自春秋时代起,内加短画而成“(甘)”形,小篆变作“”,隶变作“曰”,楷书中渐与“日”混同。1956年《汉字简化方案》采用草书楷化方式,把“會”字简化作“会”。本义未明,可能是积聚禾谷,是“廥”之古字。引申为聚合﹑会合。《尔雅·释诂》:“会,合也。”《广雅·释诂三》:“会,聚也。”西周𠑇匜:“牧牛则誓。乃以告吏𬆁﹑吏曶,于会牧牛辞。”(败诉者牧牛按照规定的誓词起誓。于是把这事向名字叫𬆁和曶的两个官员报告,他们就前往合验牧牛的誓词)《书·禹贡》:“澭﹑沮会同。”(澭水和沮水会合)由聚合﹑会合义引申为盟誓﹑聚会﹑相遇﹑符合,还引申出两个名词义:一是器盖儿,二是都会,即人口集散之所。由相遇义引申为机会和副词义恰﹑正值。由符合义引申为领悟﹑理解﹑能进行﹑熟悉或擅长,还引申为应当。以上诸义皆读huì。“会”还有一音kuài,主要用于由聚合义引申出的计算﹑总计义,也用于买卖中间人义,这在后来写作“儈(侩)”。(金国泰)

随便看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13864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20:5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