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ào泥纽、宵部;泥纽、啸韵、奴吊切。
ruò日纽、药部;日纽、药韵、而灼切。
nì泥纽、药部;泥纽、锡韵、奴历切。
《甲骨文字典》1187页《战文编》735页《说文》225页《篆隶表》776页《说文》175页
始见于商代甲骨文。既可视为整体象形字,亦可视作从,从,像人遗溺之会意字。为便溺之溺字初文。战国文字变为彡作(局部形体),为小篆形所本。复重之,更增水旁,遂为从水﹑弱声的形声字,而本义晦。战国文字有之一形,隶定之可作“㲻”或“尿”,与甲骨文构形之意同。其形当即《说文·尸部》训“人小便也”之“㞙”字。又,《集韵·啸韵》:“𡲘,亦作溺。”按:𡲘,即《说文》之“㞙”字,乃依篆文隶定不同。是㞙﹑𡲘﹑尿﹑溺一字,本义为小便。《庄子·人间世》:“以蜄盛溺。”《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热,故溺赤也。”又,动词,撒尿。《韩非子·内储说下》:“类溺者之状。”以上读niào。又音ruò。水名。文献中也作“弱水”,又名“额济纳河”,在甘肃省西北部。《说文》:“溺,水。自张掖删丹西至酒泉合黎,馀波入于流沙。”甲骨刻辞用为(体)弱义。《殷虚文字甲编》1128:“己巳卜,贞:有疒(疾),王溺。”谓商王有病,体弱。文献中亦通“弱”。清许梿《读〈说文〉记》:“盖弱﹑溺古本一字,故《易·大过》王弼注:‘拯弱兴衰’救其弱,《释文》‘弱,本作溺’。《春秋·昭八年》‘陈侯溺’,《汉书·古今人表》作‘弱’,是其证也。”又音nì。《释名·释丧制》:“死于水者曰溺。”又,《正字通》:“凡人情沈湎不反亦曰溺。”引申为陷入﹑失陷﹑失职等义。(王逸鹤)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13864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