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烝 |
字源 | “烝”的字头图解国家通用规范三级字(第 7086)字形图解图片 烝 造字法:会义 解字参考: 火 米 豆 廾 蒸 登 “烝”的拼音和发音口型zh 的发音要领:发音时,舌尖上翘,抵住硬腭前部,有较弱的气流冲开舌尖阻碍,从缝中挤出,摩擦成音。 ēng 的发音要领:发音时,先发e的音,然后舌尖抵住下牙床,舌根后缩抵住软腭发ng音,气流从鼻腔泄出。 “烝”的字形演变“烝”的字源解说“烝”是“蒸”的本字。烝,甲骨文(米,米浆)(豆,盛具、炊具)(廾,双手持举),表示利用锅中热汽将盛具里的食物蒸熟。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将“豆”写成,像多层的蒸笼。繁体金文加“双止”,写成米、登、双手的会义兼形声的结构,表示将香甜的米糕登堂献祭。篆文误将金文字形写成“丞”,同时加“火”,强调蒸糕需要持续烧火。造字本义:动词,古人在年末将蒸笼架在沸水锅上,利用热汽蒸熟米糕,并以此香甜的“年糕”进行冬祭,感恩神祇祖先保佑一年的风调雨顺和收成。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丞”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火”写成“四点底”。篆文异体字误将金文字形中的“双止”写成“艸”,导致字形晦涩。后来“蒸”行“烝”废。《汉字简化方案》用“蒸”代替“烝”。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烝,火气上行也。从火,丞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烝,像蒸笼里火气上升的样子。字形采用“火”作边旁,采用“丞”作声旁。 “烝”的字义引申“烝”的词汇分类①本义,动词:冬季蒸年糕祭祀感恩。 本义后由“蒸”代替 冬祭曰烝。——《尔雅 • 释天》 烝,进也。——《尔雅 • 释诂下》 烝,冬祭也。——《玉篇 • 火部》 戊辰,王在新邑,烝祭岁。——《书 • 洛诰》 天子诸侯宗庙之祭,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尝,冬曰烝。——《礼记 • 王制》 烝者,以十月进初稻也。——《春秋繁露 • 四祭》 烝享无度,民神同位。——《国语 • 楚语下》 为酒为醴,烝畀祖妣。——《诗 • 周颂 • 丰年》 ②动词:用蒸汽将食物加热至熟。 该义项后由“蒸”代替(烝炊 烝煮 烝壶) 故枸木必将待櫽栝烝矫燃后直。——《荀子 • 性恶》 易牙烝其子首而进之。——《韩非子 • 难一》 立我烝民,莫匪尔极。——《列子 • 仲尼》 (注:“烝民”即“烝子而食之民”,亦即“既贫且暴之民”,可用于谴责,可用于极自谦的贱称;传统汉字工具将“烝民”直接释为“百姓”,极谬) 天生烝民,有物有则。——《孟子 • 告子上》 释之叟叟,烝之浮浮。——《诗 • 大雅 • 生民》 使不善之人任事九年,烝民泛滥。——宋 • 司马光 《进士策问》之二: 吾始取面而起肥之,和之以薑液,烝之使十裂。——宋 • 苏轼《酒经》 桓南郡每见人不快,辄嗔云:“君得哀家梨,当复不烝食不烝”——《世说新语》 ③动词:热汽向上升腾。 该义项后由“蒸”代替(烝濡 烝润 烝云 烝烝) 烝,火气上升也。——《说文》 烝,气之上达也。或作蒸。——《集韵 • 证韵》 阳气俱烝。——《国语 • 周语》 夫天覆于上,地偃于下,下气烝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矣。——汉 • 王充《论衡 • 自然》 月丽于上,山烝于下。——汉 • 王充《论衡 • 自然》
|
随便看 |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7747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